慈善资讯
焦点纪实
人物纪实
生活纪实
慈善人物
新闻资讯 双击自动滚屏

助学贷款不还,仅仅是一个不讲的诚信问题?
更新:2008-6-16 点击:0 来源:博客中国 字体【】【】【
  重庆市一银行向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5所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助学贷款,但到了大学生们毕业还贷的时间,部分学生却未归还。银行多次催讨,仍有400余名学生拖欠助学贷款达496万多元,目前放贷银行已起诉到重庆法院。据介绍,这些拖欠贷款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有些学生的确因就业困难,无力偿还贷款;也有一些人在毕业后由于工作变化大,银行无法与其联系;还有部分人则是信用意识较差,抱有侥幸心理拖欠贷款。重庆市法院的相关人士介绍,虽然大部分助学贷款的数目并不是很大,但拖欠不还后果很严重,拖欠者不仅要负担罚款和滞纳金,还将影响自己的信用。
  近年来,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事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一再被学校,银行等有关部门爆光。一并出现的还有高校扣奖学金、扣发毕业证书,银行欲公布“黑名单”、欠贷诉讼等现象。而煤体的炒作更是“火上浇油”,使得“助学贷款”这原本充满人性味的词一下子变的敏感起来。想想这的确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三方各执一词,似乎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而煤体的介入更加速了矛盾的激化。
  “我现在每月工资800元,生活费都不够,叫我怎么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称。2004年,该学生向银行借款了6000余元,按双方约定今年应该偿还。但毕业后,该学生在一家公司当文员,每月工资只有800元左右,除了生活费,根本无力偿还贷款。该学生说,自己不是不想偿还,的确没有能力,现在接到银行的电话就害怕。
  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以保证贫困大学生不因学费问题而辍学,无疑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公共产品。从一开始,助学贷款政策就有着浓厚的“公益”色彩。但问题是,这个公共产品却不是由政府直接提供,而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压”给银行的。在这一个过程中,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形成”,没有商讨,没有对话,没有博弈,没有共识,只是单向的行政权力意志之下所形成的“规则”。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这种“权力治理”而非“规则治理”格局,存在着先天性的弊端和漏洞,留下了一个个的“陷阱”。
  当昔日的“天子之骄”变成“逃单一族”时,大学生身上所有的光环都因缺失诚信而消怡殆尽。而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的就业难和工资底是他们不能及时还上贷款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就业难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这时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尽管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将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就业观念一再强调,但大学毕业生认为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同时考虑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同样不可忽视。用人单位不愿意花金钱和精力去培养新员工则是造成毫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刚就业的毕业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工资低的问题,这些都成了还贷路上的“拦路虎“,也使不少大学生背上了不诚信的骂名。无可否认,未能按合同约定偿还本息,也绝不排除一些毕业生恶意拖欠的动机。但需要明白的是,赖账的产生,往往与“别人赖得我如何就赖不得”的心态有关——这也许就和我们的世风有所关联了,是一个值得全民思考的诚信问题。
  总体上来说,笔者认为毕业生还不起欠款,银行不愿放贷,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最大最现实的问题。在笔者看来,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大学生或银行方面。以助学贷款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本身就是助学贷款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教育不能走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大学教育不能寄希望于商业投资的方式来完成。尽管教育部一再表示反对“教育产业化”,但以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助学,不正是“教育产业化”思路的具体表现吗?更何况,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尚且不易,有谁能指望靠助学贷款获得“投资回报”呢?所谓的助学贷款,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并不能真正为贫困大学生减轻负担。
  那么,面对于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薛涌早在2005年就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上得起大学》的文章,介绍了美国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美国人上大学,先要算一下"预期的家庭贡献"”,你的家庭越穷,从政府、学校、私人慈善机构得到的奖学金、助学金就越多,穷人家的孩子几乎一分钱不用花就可以读完大学。这样一来,穷人的孩子毕业后,倒是真的可以一身轻松地和富人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同时,笔者也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助学贷款问题,还是应该从改变廉价劳动力做起的。可以试想,大学毕业生那一点微薄的工资连自己的生活尚且维持不了,又有什么样的能力来偿还那本来就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助学贷款呢?
  银行起诉欠款不还的大学毕业生,乃是助学贷款弊端的必然反应。我们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贷款上面,靠助学贷款来解决学费虚高的问题,只会转嫁政府的责任,转移公众的视线。笔者以为,政府等有关方面只有加大教育投入并改进拨款方式,并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工资低等等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求学难问题和助学还贷问题。设若我们忽略了这些而单单将其归咎为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则必然是对“教育产业化”的一种误导和纵容!
打印】 【返回】 【顶部

广告条

Copyright © 2007 www.www6.cn All Rights Reserved 维护设计:专业网站制作 Qwww.cn